锂离子电池和二次锂电池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使用嵌锂化合物作为负极材料,而后者使用金属锂。因此,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极嵌锂化合物的开发上。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低的电化当量。其次是锂离子的脱嵌过程容易且可逆性高。第三是具有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第四是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能力。最后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与电解质的兼容性,以便制成可用的电极材料。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素材料和非碳素材料两类。已经实际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碳素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MCMB)、石油焦、碳纤维、热解树脂碳等。此外,人们也在积极研究和开发非碳负极材料。
碳素负极材料可以分为易石墨化碳和难石墨化碳两类。易石墨化碳主要包括碳纤维、碳微球和石油焦等。其中,石油焦的比容量较低,循环性能也较差。但通过改性处理,可以使石油焦的比容量提高到250mAh/g,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难石墨化碳主要包括树脂碳、有机聚合物热解碳和碳黑等。
与非石墨化碳材料相比,石墨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高的结晶度,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更适合锂离子的脱/嵌过程,形成锂-石墨层间插入化合物。
石墨材料主要分为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两类。人造石墨是通过将易石墨化碳经高温石墨化处理而制得。人造石墨类材料主要包括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石墨纤维和其他石墨化碳材料。
除了碳素材料外,还有一些非碳素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例如,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如Li3-xCoxN和Li7MnN4。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可以与合适的正极材料配对组成电池。此外,硫化物材料如TiS2和MoS2也可以作为负极材料,与4V级正极材料配对组成电池。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素材料和非碳素材料。碳素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结构特性,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是主要的石墨材料。非碳素材料如过渡金属氮化物和硫化物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些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提供重要支持。